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资讯

华山论剑|卖车可以用“流量思维”,但造车不行!

时间:2024-05-16 来源:互联网

用女性视角做有温度的汽车新闻

“现在很多工厂都说自己是超级工厂,那么,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算不算一个超级工厂呢?”在雷军讲解小米汽车工厂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后,一位名叫“捷达小周”的员工也因为讲解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的视频而走红。


比如雷军说,在小米汽车冲压车间,钢板和铝板都要经过5次的冷冲压,每4秒钟就可以生产一件;“捷达小周”喊话说,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用的是8100吨的6序冲压,而且也是每4秒就可以冲压一个件……

网上很多人调侃雷军,善于用数据、故事和百分比来突出产品优势,增强说服力,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是准确或者领先的。“捷达小周”爆火的原因在于,用其专业性,帮大家“用数据打败数据”,了解更真实的汽车工厂。
而“捷达小周”之所以有底气喊话雷军,则是因为在制造方面,一汽-大众与刚刚造车3年的小米汽车相比,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。

众所周知,一汽-大众在长春、成都、佛山、青岛和天津共有五大生产基地。而且,除了成都基地外,其他四个生产基地同样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和制造工艺。以佛山工厂为例,不仅是全球首个完全满足“MQB平台”生产需求的工厂,2020年,佛山MEB智慧工厂投产,拉开一汽-大众进军新能源市场的序幕。
去年12月1日,一汽-大众第2700万辆整车——ID.7 VIZZION,就在佛山MEB智慧工厂下线。

可以说,有着2700万辆造车经验的一汽-大众,不仅创下了国内最高的新车下线记录,也成为高品质造车的“代名词”。难怪很多人在看了“捷达小周”的视频后,才发现雷军原来是“把常识当见识”,外行听热闹,但内行就能看出门道。
当下,市场处于严重“内卷”的阶段,很多新造车企业都以“放手一搏”的心态,希望能通过卷价格和卷配置等搏一把,成为市场的“幸存者”。
这个阶段,群魔乱舞、怪象丛生。很多企业为了加快新车上市速度,把消费者当“小白鼠”,还没经过验证试验就仓促上阵,发现问题再改进,美其名曰“迭代”。
还有些新造车企业,产品上市了,但产能却迟迟不能跟上。究其原因,就是制造体系还处于磨合期,不能有效爬坡,而且交付的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虽然包括小米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以“大单品”思路在做汽车产品,但其风险在于,只要一款产品没有达到预期,那么企业就将面临很大的风险。强如理想,在年销突破30万辆后,因为MEGA一款车的失利,也对企业的供应链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冲击。
可以这么理解,传统车企走过的路、趟过的坑,其实都给了后来者们通往成功的正确指引,只不过,这条道路之上有很多“关节”是无可避免的。因此,汽车行业到最后拼的是体系力、产业链,研、产、供、销,哪个环节都不能有“短板”。

很多年前,我在参观一汽-大众工厂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数据:一汽-大众对供应商提出“0缺陷”的要求,因为一辆车约有1200个大的外协整件,如果单品的合格率为99.99%,最终整车的合格率会下降到88.69%,这是个不可承受的结果。因此,一汽-大众对哪怕是0.01%的缺陷,也“锱铢必较”
有人可能会说,燃油车时代,一汽-大众无论品质还是销量,都是“王者”般的存在;但当下是新能源车时代,就连BBA都被称之为“杂牌车”,一汽-大众又如何从众多自主新能源品牌中脱颖而出呢?
在我看来,高品质依然是唯一的制胜法宝。

比如在“三电”方面,消费者最担心的莫过于碰撞、翻滚等事故会不会起火?为此,一汽-大众ID.系列对“三电”进行了远超国标的安全标准测试,包括极限环境测试、436项电芯层级安全测试和充电性能保护测试等。其中企业标准197项,国标仅有18项,远超国标179项,对于电芯层级的安全测试更是多达436项。
同时,从原子层级的材料创新到电池包设计,从防热失控到防撞击,一汽-大众ID.系列采取了多重三电安全保障,其中包括电芯层级安全、模组层级安全、铠甲式电池壳体等三电安全设计,确保任何时候都不起火。
近日,一汽-大众为了印证ID.系列的安全性,还对ID.4 CROZZ进行了极限翻滚测试。实验前,工作人员将这台车的四个车轮全部拆除,让电池包更为直接地接触地面。挑战开始后,车辆从高崖上直接下滑,迎接43%坡度的连续托底,行程共计75米,路上各种碎石,还有巨石冲击,而后则是5米的高空坠落,落地后则迎来了连续360度翻滚,共计8圈后才停了下来……

就是这样的“魔鬼式”测试,ID.4 CROZZ不仅没起火、没冒烟,而且车门还能正常打开。不少车主在留言区表示:“ID.4 CROZZ都这么强悍,那我的ID.6 CROZZ肯定也没问题”、“安全,还得看大众”等。

坦白说,很多新造车企业在智能网联方面,确实比大众等合资企业做得更好。但电动车毕竟也是车,其承载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人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。而且,不仅仅是新车的时候要安全,在你使用5年、8年甚至更久之后,还能保证安全和品质。
5月11日,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发布了新一批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(简称:C-IASI)测试结果。一汽-大众ID.7 VIZZION以出色的安全设计,在车内乘员、车外行人及车辆辅助三大安全性测试指数方面获得最高等级(G)优秀评价,在耐撞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方面,也是本次测试中唯一一款获得(A)良好评价的车型。

这其实并非易事,考验的正是造车的功底。
作为中国汽车媒体人,这些年来,我非常乐见中国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,乐见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对合资实现反超,更乐见中国汽车能走出国门,实现技术“反向输出”……我想,这是每一个中国汽车人的骄傲与梦想。

但另一方面,我们也应该看到,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,真正发力也就这十年时间,相比大众、丰田这样的全球化车企,在很多方面仍处于赶超阶段,特别是严谨性、安全性和品质等这些需要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方面,还有不少有待提升的地方。

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市占率冲昏头脑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目前一些中国车企拿出“殊死一搏”的状态,一边堆料、一边降价,表面看对消费者好,但事实上,羊毛出在羊身上。如果没有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,那么亏本的买卖也不长久,哪天支撑不下去宣布倒闭,消费者只能欲哭无泪。

劣币驱动良币,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,因此有人说,当下的市场是——“新势力拼生死,主流车企比快慢”。

但“拼生死”也好,“比快慢”也罢,归根结底,造车的“初心”不能忘,对于“品质”的坚守不能忘,否则,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会变成镜花水月,最后空欢喜一场。来源:华山论剑v